*新闻详情页*/>
保健品不能治病,还吃它干嘛?
公司动态
保健品不能治病,还吃它干嘛?
关键词:保健品,男性保健品,强肾保健品,保健食品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哪个国家,保健品都不能代替正常用餐和常规治疗,并且在任何情况下,合格的保健品都不应该对人体造成危害。
事实上,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16740-97)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为:“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17年之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16740-2014),对保健食品定义进行两点补充修改。这个修改定义明确提出,一是保健品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二是保健品“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相较于前一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GB16740-2014)对保健品定义的界定更加严格、规范,“补充维生素” “不产生慢性危害”等字眼对保健品的本质、使用效果等做了更全面的限定。
众所周知,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由于每个人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环境、工作状况等因素不同,每个人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多少都是因人而异,有的矿物质如果摄取过多,会引起过剩症,甚至中毒。因此,这一种保健品并不是人人都要吃,它只是人体机能的补充食品。
此外,还有一种保健品不是人体必需的,而是人们希望获得“保健功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这类保健品以“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癌”“降血脂”等为目的。这些作用和功效有助于消除致病因素,对亚健康或营养缺乏的慢性病患者具有显著的效果。
可见卫计委认为,保健品是一种补充食品,不治疗具体疾病,但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预防作用体现在保健品的常规三大功能上——调整生理功能:如增加免疫力、抗氧化、改善睡眠、调节肠道菌群等;预防慢性疾病:如辅助治疗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增加骨密度等;增强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能力,如促进排铅、抗辐射等。
“全民保健”成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曾在“健康中国·我行动”为主题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启动仪式上表示,健康中国行动坚持预防为主,要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际上,不仅国家在积极推动“非医疗干预”下的健康预防工作,整个大健康产业也在蓬勃发展中,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预计,2020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将达1816亿元人民币。
再加上近30年的行业发展,保健品已从之前的中老年心血管等较为单一的产品发展到功能多样的产品。随着消费者收入增长,老百姓自我健康意识的快速提高,身体各个方面的保健养生已成为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保健品消费人群越来越大众化、年轻化,全民保健成为大健康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曾对媒体公开表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而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周联教授在“第十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上表示:“由于现代环境、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而出现亚健康状态,伴随衰老而来的许多相关疾病的发生,也与免疫功能相关,合理使用健康食品有益于健康。”
“服用保健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高血压、高血糖乃至癌症发病率都在上升,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都市人口的重要“杀手”。而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二孩政策等背景下,老年人、儿童等对于健康需求高的群体,也对保健食品有着巨大的需求。“保健食品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已经变成了健康的代名词。”
“平时老加班根本没时间锻炼,希望买一些健康的保健食品提升免疫力。”消费者孙小姐表示,很多像自己一样忙碌的白领,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甚至有人做过统计,普通美国人每挣10元钱,其中有2元钱用于健身锻炼和吃保健品,这样反而大大降低了医药费。
保健品企业申请“蓝帽子”至少两年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保健品市场监管和规范,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加大力度予以解决的焦点问题,但各国对保健品的审批和监管一直都未降低门槛。
以澳大利亚为例,它们对高风险保健食品直接派政府审查员进行审查,对中低风险的保健食品进行第三方审计,甚至外包社会审查机构的审查员审查,审查员也可兼职企业咨询业务。同时,审查机构在对同一企业审查后,五年内不得做该企业的咨询。
在美国,只有在专门的健康类杂志中才可以看到保健品广告。即使在广告中,美国的保健品生产商也绝不敢盲目夸大自己的产品效果,相反,它们在措词上显得过于 “谨慎”,例如会使用“该产品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什么问题”,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请咨询医生意见”等措辞。这主要是因为,一旦保健品出现夸大其词的情况,企业被消费者抓住把柄,将会有被告上法庭的风险。
在我国,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天蓝色的,形如“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
“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
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蓝帽子”,想申请就非常不易,涉及检测机构、受理办、评审委员会、行政部门等多个机构,需要提供的各种证明材料之复杂、经办手续之繁琐,就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而这仅仅是入门的第一步!
要申请保健产品批号还需要过重重关卡。正常情况下,一般产品都需要进行安全性试验(毒理)、功能学试验(动物功能/人体试食试验)、稳定性试验、卫生学检验、功效/标志性成分鉴定试验。根据不同产品的功能和原料特性,还有可能要求申报的产品进行激素、兴奋剂检测、菌株鉴定试验、原料品种鉴定。
经历严格的实验过程后,才有可能拿到批文:国食健字G20140774。从实验开始到最后拿到批文,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
消费者辨识能力有待加强
“很多人会关注保健食品到底安全不安全。尤其是现在有很多负面新闻的影响下,有些人可能对保健食品存在疑虑。”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系主任朱惠莲说,所有保健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评价,所以能经受住这个评价的保健食品是安全的。同时,作为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辨别保健品真假好坏的能力。
首先,正规的保健食品会在产品的外包装盒上标出“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专用标志。下方会标注出该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或者是“国食健字【年号】××××号”,或者是“卫食健字【年号】××××号”。其中,每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只对应一个产品,消费者可以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
图片中消协的开展保健食品消费者问卷调查
其次,任何保健食品都有一定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消费者在选用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自己,不能以“吃不死人”为标准去选择保健品。凡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且宣称有疾病治疗功能的产品一律不要购买。
龙头企业科普保健知识
7月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18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报告表明,我国居民年度健康水平没有明显改善,未来提升空间大。
《2018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活动现场
报告中指出,我国20-39岁居民的“疾病状态”比例为28.7%,在各个年龄段中比例最高,主要症状是常见的肝阴虚证、肝火炽盛证、肺热炽盛等。
现场专家建议,该年龄段的人应更注重采用中药调理、中医养生、保健品和运动养生等方式,不要等年龄大了再去管理自己的健康,保健身体宜早不宜晚。
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指出,鼓励卫生健康行业学会、协会组织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活动和面向机构的培训工作。
对此,保健品龙头企业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号召,一方面认为这是树立行业规范的契机,另一方面更积极表示有勇气和信心把自己优质产品推广下去。只有这样,保健品的健康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远,老百姓才能真正从中受益。